今天坐浦东17路公交车,车上人很多,我上车之后只能站在车门口。售票员说,你们两个往里走,走到最后面去。估计因为她说话语气不太友善,我旁边那哥们儿没动,我因为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听人劝吃饱饭”,就往后挪了一下,结果车往后走了两站,旁边就空出一个位子,我坐了上去,免去了站半个小时的痛苦。
按照中国的观点,今天我遇到的事很好的说明了听人劝吃饱饭的观点,文章就结束了。
但是且慢,这里有几个要思考的地方:
- 站在我旁边的哥们儿站着中枪,被我拿来做对比,公平么?我没有跟你们讲的是他站了几站之后就下车了,所以他不听劝的原因很可能并不是心胸狭窄而是知道自己快下车了没必要往后挤。鉴于我的这篇文章就是建立在这个对比之上,所以你很有理由怀疑我的观点对不对。同时,我们以后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作者用来支持他观点的论据是否全面可靠,因为有很大机率作者隐瞒甚至捏造了一部分或者全部事实。有的时候作者不是故意隐瞒或捏造,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意愿(因为人总是选择性的关注符合他的观点的那部分事实。)和能力(因为要全面掌握事实是很困难甚至不可能的。)掌握全部事实,比如说如果我没有注意到那哥们儿什么时候下的车,他可能就一直这么被我和我的读者当成心胸狭隘的傻子。
- 听人劝吃饱饭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以及是否一直成立。我想听人劝吃饱饭背后可能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劝你的人一定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听从劝告可能会节省你的时间少走弯路。比如售票员劝我往后走,潜台词是说不定一会儿有人下,可以让你免得一直站到终点站。当然你还要考虑一下劝你的人的动机,比如售票员劝我往后走更可能的原因是我往后走更方便后面的人上车方便她卖票。同样,以后我们听到别人劝的时候要先想想他劝你的原因,这是不是他的经验之谈以及他的经验对你有没有用。想通原理之后,听人劝吃饱饭是否一直成立就好回答了。只有在劝你的人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时听人劝吃饱饭才可能成立:a.他是为了你好或者至少在劝你的这件事上跟你没有利益冲突,b.劝你的人确实在劝你的这件事上有成功的经验。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