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花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的时间把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重新看了一遍,并且按照原书第二版的结构把精彩摘要摘录下来写成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做笔记,另一方面是再次隆重推荐这本书。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所有”时间管理类”书籍里面最靠谱的一本。我推荐我所有的朋友都看一看这本书,相信无论是谁,这本书一定对你有所帮助。对于有孩子的朋友,强烈推荐看最后一章。
这里是书的购买链接: http://item.jd.com/11338691.html
如果你不想买书,这里有全文链接: http://book.kanunu.org/book3/8064/ 和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版 pdf下载。
想要第三版电子书的朋友可以微信(gongcheng85)联系我。
把时间当朋友
前言
人是没办法管理时间的,时间也不听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换言之,人类能做的事情顶多只不过是发明改进测量时间的工具而已,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去左右时间。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第 0 章 所有人的困境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没有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死亡是所有人最终都要面临的终极困境——没有解决方案的困境。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
可是,明显有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是大多数,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是有所成就。他们最终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 1 章 心智的力量
第 1 节了解心智的力量
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我们已经看到了,面对相同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心智能力的差异竟然会使人们因为相同的理由——“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做出竟然完全相反的选择。
选择相反,直接的结果就是时间质量的不同——这不是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可以弥补的。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无数光阴,哪怕他们天天“科学地”制定计划,编制“任务列表”。而与之相反,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智力量的差别。
第 2 节 心智力量的差异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几乎所有生活中的尴尬,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学习上的,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大抵都是心智力量的差异造成的——当然,也往往确实能够通过心智的开启和发展获得解决方案。并且,所有这些差异,几乎全都与时间有关。
上司真的很愚蠢吗?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猎头的任务是找到人才,然后再把找到的人才卖出去。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如果有一天猎头找到你了,也许你应该明白,其实那不见得是一件特别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很可能你是被定义为“二流人才”,才使那个猎头对你产生巨大兴趣的。
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
只有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打字速度才知道打字快究竟有多大的好处。
小结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
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第 2 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第 1 节 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
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
第 2 节 起点
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你现在竟然仅凭你的心智就知道了你原本并不知道的“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世界上的事可分为四种:1.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2.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3.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4.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
第 3 节 控制自己的大脑
如果我们不去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我们就只能被我们的大脑所控制。
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第 4 节 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痛苦之中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完全丧失对外界的感受。
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并没有所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或者起码是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有两种办法避免遗忘痛苦造成的尴尬,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
记单词的故事,一个单词二十块。他用自己心智的力量把抽象的目标赋予了实际的意义,于是,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
第 5 节 推迟满足感
要取得大的成绩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当前名利所诱惑,能按社会需要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奋斗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a.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是大多数人的天性;b.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尽管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个欲望都能被满足,但是我们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是个确定的事实。
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
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
第 3 章 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做朋友
第 1 节 精确感知时间
只有当与时间成为朋友之后,才真正知道她的宝贵,知道她的神奇。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第 2 节 最好的工具:纸笔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
常听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如果有道理的话,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它有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诱惑你抛弃你的朋友——时间。
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工具,就是纸笔。
第 3 节 开始记录时间开销
正如理财的时候,第一步是要弄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管理时间也一样: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了?
第 4 节 制作时间预算
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 15 至 30 分钟仔细制作你当天的时间预算绝对是特别划算的,正如另外一段“陈词滥调”所说的那样——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你今天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给每个任务非常简单地标注“重要”和“不重要”。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确实有益。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是要挣扎的。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第 5 节 使用列表减少失误
列表(List)从来都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制作列表、运用列表确实是一种需要练习的重要能力。
制作一个列表,往往会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没必要地浪费时间。
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没必要制作列表
一个人不应该给自己定下过多的规矩,因为那明显是做不到的,并且,期限越长越是如此。
最好的列表记录工具是纸和笔
列表没必要工整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
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给你的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
第 6 节 计划,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计划总是必要的。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所谓的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但是, 坚持到底不见得一定会成功, 因为目标可能并不现实(永动机,长生不老丹,炼金术)或者时间不够因为生命有限。
对大多数人来讲,所需要做的事情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通常证明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a.已经有人做到了;b.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我们面临的尴尬是,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了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并不意味着失败,还意味着该决策者是无比理智的。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 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
“浪费时间”是相对于“成功、失败”对可悲结局更加简洁明了、准确直观并且更加意义深远的描述。“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是基于过程的,“成功失败”这个说法是基于结果的。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讲,失败并不意味着死亡。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计划是必需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做计划的时候,要知道这样一件事: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
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很多时候其实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在于, 一,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二,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第 4 章 开拓我们的心智
第 1 节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获取更多的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了。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然而,“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某个人亲身体验而获得(比如地球的构造)。其次,还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股票投资)。最后,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研究)。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人类之外的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被称为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
第 2 节 摆脱经验的局限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达尔文的支持者,如果确实是在理解透了之后坚定地支持的话,都是有能力运用心智的力量摆脱自身感知的局限的人。而达尔文的反对者,是那些心智力量尚未发展到可以用来摆脱自身感知的局限的人,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并完整地运用新的思考工具——科学方法论——去思考问题,甚至并未意识到自己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拒绝科学。
今天的所有严肃的科学家都应该是相信并能够理解进化论的,尽管他们同样可能有严肃的宗教信仰。
知识传递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经验主义”。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是经验主义者,因为,前面已经提到过——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经验主义在一定的层面上是适用的,不能彻底否定它的重要价值。但与此同时,必须认清“经验主义”的根本局限。首先,个体的经验有限。其次,群体的经验有限。最后,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人们在理解新的知识的时候,往往依赖过往的经验。总是有些时候我们面对并尝试去理解的知识与现有经验相悖。
观察一下就知道,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
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来自于如何正确地理解“甚至可能与现存经验相悖”的知识。
第 3 节 提高自学能力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今天所谓的本科教育使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不说,甚至可能连本专业都没学好。最要命的是,本科教育不仅没能让相当数量的学生学好本专业,甚至令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憎恨。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顶多只不过是识字而已——弄不好识字数量也事实上很有限。
说起来简单,阅读理解这事儿做起来确实难得很。首先,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所以,在此之前就要有一个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过程——这显然需要依赖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输入之后,信息要经过大脑处理: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并且还要依靠反复才能真正记住;不能全部记忆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还要想办法保证将来不可能找不到;刚输入的信息与过去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但却并不完全一样的话,还要花时间仔细甄别,以便将来使用的时候不出差错;刚输入的信息如果与过去曾经输入的信息有关联的话,那就要想办法弄清楚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要知道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装载存放信息的,科学家们研究了很久也说不清楚,但我们可以想象的是,那肯定要比受过专业训练的图书馆管理员所做的事儿不知道复杂多少倍,但是很多人却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真是不自量力。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说的只是写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联系起来,乃至于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文学只是文字应用的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甚至都不见得是最重要的领域。
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的大脑有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
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了解学习的进程
时间和进展的曲线应该是一个并不规则、上下起伏,但最终总体上依然是上升的曲线。
第 4 节 正确对待老师
老师绝对不应该用高高在上的态度。
学生应该避免因为讨厌老师而拒绝学习。无论如何,都不要也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做不仅不对,并且愚蠢。
首先,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其次,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最后,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还需要补充的是,无论是哪一位老师,都有出错的时候。
第 5 节 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
有的时候改变态度确实能够改变世界,准确地讲,当你改变你的态度之后,你的世界就会因此发生转变。
总结一下:
-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 6 节 耐心培养记忆力
首先,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另外,记笔记并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听不懂”才记下来以便过后消化的。
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第 5 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
第 1 节 人人都能成功,你是否相信
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的最重要分布。大量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均表明,大多数随机变量均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
第 2 节 成功的定义——“成功学”的核心缺陷
“成功学”书籍的共同点,就是“成功”定义简单化、庸俗化(“豪宅、名车、年入百万”)。细观很多人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
第 3 节 个案分析——“成功学”的方法缺陷
“成功学”书籍的逻辑谬误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某项经验在某个人身上灵验了,并不意味着这项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
第 4 节 努力是应当的,无须强调
成功学”反复强调“努力”和“奋斗”,多少显得有些可笑,事实上,无论强调与否,我们都必须努力、必须奋斗。努力是应当的,奋斗是应该的。
富兰克·H·奈特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
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从此没必要努力了。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只是,强调努力和奋斗是挺可笑的而已。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是谁,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尽管“努力”是必须的、应当的,但可惜却不是天生的。每个人天生所拥有的是与“努力”相悖的一个习惯——“懒惰”。
第 5 节 “我是独一无二的”——最浪费时间的错觉
“独一无二”是个确定的事实,但是,这却是一个与成功根本无关紧要的事实。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第 6 节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首先,成功者其实没必要,也没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的细节。其次,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曾经面临、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就算那些成功者并非有意隐瞒或者有意夸大,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时,依然可能产生种种偏差。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掩盖那些令他们至今都追悔莫及的错误。还有就是,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有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最后,要知道有些“宝贵经验”就算正确,放到你自己就可能并不那么灵验。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观察失败者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的失败往往是显然而
确定的,而失败的原因往往很容易确定,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并且,你身边失败者的数量,显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数量,于是,你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第 7 节 不要相信“运气”, 更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本质上来看,运气不过是与我完全无关的一种现实存在。换句话讲,尽管运气确实存在,但我不能相信运气,或者完整地说,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这样的认知只能使你变得越来越理性。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好运气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开心;坏运气降临在你身上,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继续生活,当然就还要继续面对你不能控制的事物。其实,这是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如果,你相信好运气,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就会变得更好或者更差。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就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你的生活定会因此变得更糟。所以,尽管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悲观地生活。
天下所有的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受骗者一旦相信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机会,就会在这种想法带来的压力之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第 8 节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生活中总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多数人想要结交的朋友。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数的人是如何理解他们大多数人的行为的。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我并不是说,从此就不用关心自己身边的任何人了,或者说从此就无需与任何人打交道了。善于与人交往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实践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与身边所有人的关系。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第 9 节 关于“成功学”的最后一点啰唆
第 6 章 更多思考
第 1 节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拒绝做人——因为几乎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有机会“终生学习”。
拒绝学习的死结:第一,因为他们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第 2 节 被误解了的效率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相信我,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你知道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么?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的认识。我常常觉得很多快乐建立在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梦。
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儿 2 个小时。
第 3 节 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相对简单的部分与相对困难的部分。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
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所谓效率需要任务完成才能够衡量,这样看来,对于逃避困难的人来讲,无论他们最终花费了多长时间,但因为任务没有完整完成,所以,根本谈不上效率(相当于分子等于零)。
第 4 节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
究竟什么会导致一个人拖拉呢?
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先做甚至只做自己喜欢的。挑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务有最后期限要求并且有相应的质量要求的话,这种做法将必然导致拖拉。
人们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奖励与惩罚。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择:a.再次来过;b.见好就收。有意
思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a.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b.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好玩的是,这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所以,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办事拖拉的人其实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们也并非“不努力”,他们花很长时间去做事——只不过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情。
每个任务其实总是由许多需要不同技能的任务组成。最终只有那些全面掌握这些(而不是某一个)技能的人才能够完成任务。这样来看,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克服办事拖拉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视任务开始。
找到了症结所在,就有办法找到对策。
-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 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第 5 节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不能坚持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之任务”。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第 6 节 做个不迟到的人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规律的生活会使你自然地变得相对容易守时。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10:00, 14:00, 22:00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据说,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实际上花费比原计划更多的时间——哪怕计划者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知道这个定律存在。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在现代城市里,避免交通堵塞比放屁不臭还难。记住,意外总是发生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第 7 节 关于开源节流的几点建议
首先,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其次,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记住,血缘关系是我们唯一无法解除的关系。最后,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你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人。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如果,你主动帮助别人,那他们往往会加倍地感激你。最后,你要明白一件事情:当你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帮助?”
第 8 节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因为,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你是平庸的,不需要你证明你是平庸的,别人还是同样会看到。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然要刻意证明,可能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如果你是平庸的,估计你不会想向别人证明你有多么的平庸,事实上,你更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其实并不平庸,那么,别人看到的就是一个小丑而已。
想知道为什么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但是他们却坚决不认可你么?首先,很可能事实上,只不过是你“觉得”你明明比你身边的人强而已。当一个团队成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贡献而忽略别人的存在;当一个团队失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倾向于把失败归咎于他人的过失而尽量把自己排除在外。这叫“Self-serving Bias”。另外,人们普遍并不自知。
如果你想不开,一定要让别人承认,那就听我的劝告,记住一件事儿: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不仅比别人强一点,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
第 9 节 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的思维被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所左右的结果是,我们的行为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现在的行动没有出错的话。换句话讲,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必须在今天采取正确的行动。
第 10 节 自卑是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之一
所有可能的扭曲几乎全部来自那个实际上最不可靠的,但是我们又必须依赖的所谓“感觉”。我们的“感觉”是非常不准确的,并且是特别容易受到影响的,甚至还是最可能被误导的。
“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
“感觉中的自己”是受限制的,“愿望中的自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二者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负值——自卑形成了。
首先,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有些时候,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其次,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
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聪明与愚蠢的差异,并不依附于个人想法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独自的看法就发生任何改变。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嘲弄他人的人最终必然被他人、或者他人之外的其他人,所嘲弄。另外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其实,准确地说,“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其实,你也没做什么,
你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做的事情——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手段是在自己的语言
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让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真实的情况是,没有缺点的就不是人。前面我们说,自卑原本只不过是正常的感受,只不过是被定义成负面了而已。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适当地在那些方面放纵一下吧,相信我,这样“适当的放纵”对你克服那些“可能会伤害他人的缺点”有着巨大的帮助。
第 11 节 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
每个人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有的时候是天地之差。所以,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时间转换成同等高额的金钱。拿出纸笔、列一列,然后问问自己,“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费时间的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只有爱惜才可能产生节约的动力。
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事物。
第 12 节 被低估了的今天
如果你是正常人,记住你自己的大脑有这种非理性倾向是极其重要并且非常有用的:a.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b.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尽管今天总计有 24 个小时,明天总计也同样只有 24 小时。在金钱上,人们不仅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甚至有时过度低估。心理学家们把这种过分低估称为“Delay discounting”。再一次,这是一个运用心智改变命运的机会。你知道了你的大脑有怎样的局限,你就会想办法挣扎着反过来控制你的大脑,做大脑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左右。不要觉得这事儿太难——尽管真的没那么容易,但最终你会发现这是件有乐趣的事情。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我因为想明白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我的大脑。
第 7 章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
第 1 节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第 2 节 提前准备的好处
提前准备的好处往往只有那些经常做提前准备的人才可能真正体会。
所谓“灵感”
“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需要的“我们所关注的信息”。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
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
所谓“能力”
了解了所谓“灵感”的实质,就可以触类旁通地理解另外一个词——“能力”。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提前多久进行过准备。
贫穷,从整体上来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 Problem)。无论这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彻底根除贫困,因为最终,所谓的贫困是相对的。然而,从个体角度出发,贫穷并不是无法摆脱的符咒。任何一个个体,事实上都有机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人养成勤奋并节俭的习惯,即可以做到既“开源”又“节流”,就可以开始积累财富——当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一生的勤奋和节俭,即一生的开源和节流,等于与时间做了一辈子的朋友。而他的孩子如果也既勤奋又节俭,那么,会积累更多的财富。
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而浪费青春不仅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并且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了解耐心的好处,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勤奋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 3 节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所谓坚持不懈,其本质是时间的投入。因为人们在做一件事,为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大多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几率就有多高。仔细观察一下,所有不利于成功的负面的品质都是缺乏耐心的体现,或者说是缺乏耐心的结果。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但是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第 4 节 越早醒悟越好
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对一个 5 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 20%;而对一个 50 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 1/50,即 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反思能力,几乎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因为人类拥有了反思能力,才慢慢拥有了另外一种能力——类比能力。而类比能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理解能力高低之关键。于是,我们理解新事物的时候,往往通过反思类比现有的经验。类似的现有经验的存在,极可能会大大提高我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理解效率。
几乎所有失败的青少年教育,都是因为粗暴简单而又愚昧地无视孩子们所拥有的“现存经验”和“现存经验的作用”。
教育孩子时间观念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游,更可以是买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反正一定要让他印象极度深刻。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当然包括时间、地点与事件,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这么做的要点只有一个——耐心。首先,起点最好应该在七岁前后;其次,终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
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早晚有一天,你的孩子将因此对你无比感激,充满崇敬。因为他终将明白,这种宝贵的“相对优势”根本就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只须大致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对此茫然无知你就很容易想象这个结果了。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更改。未来却可以更改——通过改变我们今天的起始条件。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地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尴尬时,最终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因为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这样的认知,几乎会改变我们的一切。生活就是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对之衡量后的结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
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爱因斯坦说:“用当年我们制造它们的思路,我们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麻烦。”
越早醒悟越好。
精彩摘要
既勤奋又懒惰来自于时间紧迫感。
当你学了不知道有没有用时,先学了吧,将来可能会用到。
不要用上司愚蠢作为懒人的借口。
被猎头看中可能说明你是二流人才。
没有兴趣可能是因为你做不好。
所有人学习上的成功来自于策略和坚持。坚持本身是最重要的策略。学习方法本身并不重要。
我们可以用大脑思考我们的大脑。
你身上有你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
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这是一个起点。
世界上的事可分为四种:1.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2.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3.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4.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
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有你的大脑,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我们的痛苦并没有我们感受的那么强烈。
大脑有遗忘痛苦的保护机制。
记单词的故事,一个单词二十块。
推迟满足感能带来巨大的好处。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
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记录。
把要做的事(比如事件记录)写下来,放在随手可见的地方。
每天制定时间预算。标出重要和不重要的任务。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
利用任务列表减少失误。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对你长期或者短期目标有帮助的那一个。
有新的主意时,放到下一阶段目标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执行到底。
计划成功的前提是目标现实。目标现实判断标准是:1. 有人做到了,2. 我与那人差别不太大。
目标是否现实往往要在开始行动之后才能知道。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 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
长期计划是一种通过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力。制定计划保持乐观。
计划重要,行动更重要。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我是独一无二的”——最浪费时间的错觉。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 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成功者没必要,也没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 的细节。
你觉得“幸运”的时候,是因为 你的欲望得到满足;你觉得“不幸”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落空。
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是学习。
学习起码一种技能,就能体会你的世界已经不同。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效率低下的根源是回避困难。
提高效率最有效办法是克服拖拉。
拖拉根源在于先做喜欢的部分,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
克服拖拉的对策:
1.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2. 诚实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3.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 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
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4.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5.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6.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理论上讲,一个人积累那些脂肪花了多长时间,那想把那些脂 肪消耗掉,大致也要花同样的时间。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做个不迟到的人:
1.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2.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3.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4.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5.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6.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人们普遍并不自知。例如驾车。
避免自卑的手段:
一,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不要嘲弄别人。二,忘记自己的优点。三,把优点缺点换成特点。
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
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费时间的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 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一个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几率就有多高。反过来, 没有耐心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事情。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当 然包括时间、地点与事件,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 这么做的要点只有一个——耐心。首先,起点最好应该在七岁前后;其次,终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
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